专访丨专注当下,吴声的“新物种”研究哲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12-24 09:22:46

极狐gitlab公司决策辅助在新商业的应用目前一片蓝海,吴声和他小而美的场景实验室绝对是这个领域的明星,“吴声商业方法论”通过三步打通创业者任督二脉,也形成了自身的商业闭环逻辑。

我们生活在信息资讯爆炸的智能时代,一年365天中很难说有哪天的节目是固定的,但8月5号这一天,商业、科技媒体的头条一定会有吴声和他演讲的一席之地。围绕着场景方法论、超级IP、新物种商业方法、超级用户思维等一脉相承的“吴声商业方法论”,吴声和场景实验室总能给商业世界带来新惊喜,像一颗石子丢出来,乌泱乌泱的人开始追逐水花。

这颗石子就是吴声每年坚持加在演讲里的预测环节。今年8月5号,吴声的“新物种爆炸”带来了「个性化规模」时代的6个新趋势,同时依旧“自讨苦吃”地预测了20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事实上,断言未来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连吴声的朋友们都笑言“出力不讨好”,可吴声自己却不以为然:“如果失去了真实的场景规划和具体建议,大的预测了无意义。”

今天的话尚需未来验证,不过回头看去年的10个预测,正确率还挺高:小程序、微视频、生鲜场景化、颜值经济俨然成为今年最火热的风口系列。就像他2015年底准确命中网红、IP、直播一样。

如何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和正确赛道?智库与吴声聊了聊他和场景实验室的研究哲学。

预测不是算命

智库:众所周知做预测很难,为什么还会选择去做?

吴声:选择比获取更困难,判断比链接更困难。

就像在购买美妆产品时需要博主和买手提供建议,在创业创新领域,战略也需要专业的“买手”来提供决策辅助的支持,这就是预测的意义。对于场景实验室而言,创新事实验证预测的价值,所带来的成就感足够巨大的。预测不是算命,就算冒着被“打脸”的风险,也要给出具体、实在的建议。

智库:研究预测的关注点和逻辑是什么?

吴声:场景实验室流淌着互联网的血液,所以会更多专注在互联网领域有能力的创业者、专注于年轻人认知形态的变化。我们专注商业底层逻辑的演变,采用跨界的研究方式,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可能性。而且跨界赋予了我们“比较能力”,从而促进相互启发观念和生成架构,互为表里。

观察在学理和方法论层面进一步提炼,去印证变化。“见微知著”“知几近乎道”是核心的研究法则。

以己度人是最容易犯的错误

智库:预测研究中最大的陷阱是什么?

吴声:之前无数创业者都踩过这个坑,以为“给了用户最好的,用户就会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人乐于接受“PUSH”的机制。同样,做预测研究也不能“我认为”,而是需要把自己抽离出来,用第三方的视角去观察和判断。

比如当大家都在谈“单身社会”逻辑时,我们反其道而行提出了“家庭会员”的商业方法,原因是观察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只有家庭能变成最后的精神和情感载体。

利用场景的变化,也可以印证这个底层逻辑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指向同一个本质。

Costco→Netflix→Airbnb,代表了从物质消费、内容消费到精神消费的演变;层出不穷主打家庭出行的主题乐园也在证明着家庭消费力的提升;甚至书店,现在推出了亲子阅读,就算你不爱阅读但并不妨碍买书与共读…..种种,我们得出了家庭单元已经完成了物质-功能-体验变化的结论。

家庭可以承载伦理性、幸福力、有质量的沟通,也是这个理由出发,场景实验室给出了包括IoT、订阅、新居住在内一系列基于家庭场景的预测。

研究是走出来的

智库:如何避免研究中的以偏概全?

吴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作为跨界观察者,在有目标的背景下,不拘泥和勤奋是最大的优点,不惜代价的投入,甚至用比较笨的办法,我们信奉“答案在现场”

比如研究咖啡馆,就提前做好攻略,从欧洲、澳洲到美洲几个城市一家一家的跑,最多的情况一天看20多家店,去体验和访谈,一个在纽约生活了好多年的朋友都说,他去过的纽约咖啡馆都远比不上我;研究新产品,就去看小区及写字楼的分众传媒投屏广告,去新商业中心和创意街区看本地网红店,一个一个的数,的确很累,但我们没有找市场调研公司,就自己去。其实这个过程本身有启发,因为身处特定的空间,能感知不仅是物理定义,也扮演着城市角色、社区角色、生活场景角色,从场景激活的能力探寻用户真实的需求,这从单纯的数据是看不到的。

研究的成就感来自解惑,但其实财务收益也不错

智库:把自己的研究分享给创业者,您的收获是什么?

吴声:我们是知识业的“分享经济”。场景实验室的定位不是媒体,也不期望成为类似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场景实验室更希望能与真正需要我们的人同行。如果有幸能帮助到一位创业者、创始人,这是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事,也是场景实验室做“奥迪造物学”的初衷。当然,除了战略层面,有些企业也希望能有一些财务上的支持,我们也是愿意的,事实上有些项目收益还不错,比如最近退出的一个IP孵化案例,虽然绝对数字不大,但回报率有60多倍,这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智库:作为投资人的角色,更关注哪些行业?

吴声:关注领域主要还是集中在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和产业,例如零售创新、内容创业、知识服务、空间活化、小程序等等,我们更在意是否有具体的场景应用能力。

附赠一枚彩蛋:

智库: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您怎么看?

吴声:这个剧的火爆,实质因为是“吐槽”场景的解决方案。很多人说1.5倍速,2倍速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我把它叫做“快剧集”:不烧脑,无包袱,自身弹幕体质,通过槽点和虐点来设计爆点和甜点的一体化,以解压为目的,欣赏吐槽和感受观影期待的变化才是核心,搭建了足够能激发观众情感和社交需求的场景,类似游戏的升级通关,有点反套路,但还是五秒一撕的“套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