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美大型石油公司间职工人数对比分析及其启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作者|张抗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职工人数是评价公司经营的重要参数之一。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评出的2010年综合排名前50大石油公司中,职工人数排名前12位且超过9,5万人的石油公司,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和/或由政府直接控制经营,这些公司基本都没能完全按照现代化的公司管理体制运营。在2003·2011年间,欧美三大跨国石油公司埃克森、壳牌.BP的职工人数趋于减少,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职工人数趋于增加。从销售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和油气产量这4项定量指标来看,欧美三大跨国石油公司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皆可称为“大”公司;但如果按4项定量指标的人均值计.中石油和中石化就很难说是“强”公司了;而中海油则明显强于欧美三大跨国石油公司,这缘于中海油从成立之初就走上与国际公司接轨的现代化管理体制之路,并坚持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调整人员结构、精兵筒政是我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而专业化重组分流、分离非核心业务是调整人员结构的重要途径。在人员结构改革调整中要充分依托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社会大环境,坚持市场经济的用人原则,稳步快走。


l前言


为了分析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的经营状况,许多研究和咨询机构都选取他们认为有代表性,或者能够反映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指标、参数进行排列、对比,其中有相当影响的是由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发表的系列数据,其研究成果部分反映在历年的“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位次”中。该排名按照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中被认为影响实力的“前6项指标综合测算”,即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石油产量、天然气产量、炼制能力、油品销售量。显然,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公司规模够不够“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后还附有4项指标,依次为“总收入”、“净收入”、“总资产”和“职工人数”。这些指标除了反映够不够“大”以外,还更多地显示出公司的经营水平够不够“强”,其中职丁人数是评价公司经营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就从“职工人数”出发,对中国石油公司与欧美大型石油公司进行对比分析。


2数据来源


笔者注意到职工人数在不同数据系统里的数值有所差异。表l是笔者收集到的年度相近的两套统计系统的职工人数对比,由于对“职工”的定义不同、数据来源和统计方式不同,不同数据系统间同一项目的数值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在国际统计研究中并不罕见,如石油产量、进口量数据的差异在不同报表间经常出现。然而表l中同一公司两种来源数据有的相近或出入不大,但有的却相差很大,这是令人深思的。笔者认为,表l“2011年公司年报”来源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较小的职工人数数据应该是指上市公司数据,而“2010年公司排名”来源中职丁人数数据可能表示的是母(集团)公司的总体数据。如上市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其人数较少;而母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数要大得多。据报道,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曾坦言:“中石化(集团)目前有94万不在职员以及106万在职员,员工数量超过国际同行10倍”。


科研中为了增强数据之间的可对比性,在讨论某一问题时会尽量使用来自同一系统的数据,以避免误差甚至误导,个别使用不同统计系统数据时应注意其含义上的差别,予以提醒、说明。本文也遵循这一原则,所使用的职工人数数据尽量直接引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历年印制的《石油公司数据手册》中的各公司年报,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职工人数取55.28万人、37.72万人、9.8万人。顺便提及,为论述方便,文中对中外石油公司都采用了简称,如ExxonMobil简称埃克森,RD Shell简称壳牌,而BP ple不再用旧译英国石油公司,依国际惯例简称BP。


3从职工人数看两类石油公司


传统上习惯将石油公司分为三大类:大型国际石油公司(IOC),以跨国经营为主要业务;圜家石油公司(NOC).以经营本国油气田为主,在国内有相当程度的垄断性;独立石油公司,不管是经营国内还是国际石油,规模多为中小型。从上述文字中亦可看出这种分类有其实用性但却并不严格,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今天,很少有大型国家石油公司不开展国际经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石油公司或多或少地吸收本国非国家资本并允许外资进入,两类公司间的界线已趋于模糊。尽管如此,这一传统的划分方法现在仍很流行。沙阿石油公司(SaudiAramco)虽然垄断了沙特阿拉伯全国的油气上游,但全盘继承了国有化前西方石油公司的管理体制,公司骨干也仍由西方人士担任,故本文在讨论中仍将其归入第一类。与之类似,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也归人大型国际石油公司。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职工-人数对综合实力排名前50位公司的影响,笔者将2010年排名中职工人数大于9.5万人且综合排名在前35名之内的公司按上述分类列表,两类公司各取10名,见表2。



可以看出,表2中的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与具有垄断性的国家石油公司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实力更显雄厚。综合窦力排名前10位中前者占了7席,而后者仅占3席;对比两类公司中前3名的总收入之和,前者为8515亿美元,后者为6621亿美元,前者为后者的1.3倍。


职工人数较少。以两类公司职工人数前3名之和计,前者为23.3万人,后者为133.1万人,前者仅为后者的17.5%。


人数排名前10位中,中国占3席、共102.8万人,俄罗斯4席、共80万人,伊拉克、墨西哥、伊朗3家国家石油公司共55.2万人。数据显示出中国石油公司职工人数特别多的突出特点。,作为公司前身的石油工业部门都是具相当强独立性的全国大一统、大而全的体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程度有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背负着从旧体制继承下来的沉重的官僚体制和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重担。尽管某些体制有所改变,但一直没能或不敢触动人员构成和职T人数这一敏感问题,甚至把工作岗位看作是一种福利待遇,不但职工难以精减,甚至丈夫工作还要安排家人(配偶、儿女)在油田就业。墨西哥和伊朗经历了国有化的激烈革命,政府对石油的管控程度不亚于前苏联,而且把石油工业作为政府和执政党以及某些机构(如墨西哥的工会、伊朗的革命卫队)的提款机。他们争相安排“自己人”进入石油公司,控制公司并分享其福利l21。战前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亦是如此,而战后伊政府也无暇顾及此事,继承下原来的烂摊子。


总之,归于表2中第二类的公司在职工人数上显示出若干共性。严格地说,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带有两类公司间的过渡性其职工人数为9.4万人),仅为了便于列表,笔者将其归人前一类。该公司虽然脱胎于按欧美方式建立的公司,,。如果说墨西哥在执政党改变后终于走上改革之路,那么委内瑞拉新总统却还在走查维斯的老路,依然在烂摊子上挣扎。


4近年来不同公司职工人数变化对比


表3为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和欧美最大一家石油公司近年来职工人数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若干趋势性变化。



外国大公司8年间职工人数趋于减少,以其总和计8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99%:中国大公司8年间职工人数趋于增加,以其总和计8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66%。


外国三大公司2003—2007年间职工人数减少相当明显,共减少了2.56万人,特别是壳牌年均减少达3.31%;而2007—2011年间趋势放缓,共减少1.66万人,而且出现分化:埃克森人数略有增加.BP人数递减变缓,壳牌人数继续减少。与之相应.2007 ~2011年间大公司总资产都有所增长,期间年均增长率依次为7.94%、5.55%和6.39%。


中国大公司2003—2007年间职工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三大公司人数之和由82.01万人减少到80.42万人,这得益于中石化人数的明显减少;而2007—2011年间却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人数之和由80.42丙人增加到93.53万人,其中仅中石油就增加了8.63万人,占三大公司新增人数之和的65.8%。从年均增长率上看,后4年均明显高于前4年,其中中海油后4年的增加人数为2049人,大大高于前4年的841人。与之相应.2007~2011年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总资产都有持续增长,期间年均增长率依次为20.22%、15.07%和25.90%.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职工人数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总资产”似乎与人数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总资产的持续增长可能是使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二者并无明显的正比关系。上述2007—2011年间BP和壳牌人数减少而总资产仍有可观的增长,同期中海油人数增加很少,但年均增长率却是中国最大石油公司中最高的:




5重要指标人均值的对比分析


5.1中国石油公司的排名越来越趋前


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每年依据6项指标综合排出前50大石油公司。1996年中石油排名第15位,中石化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油气开发而未被计入:2001年和2006年中石油、中石化分别依次为第10、第23位和第7、第28位.中海油在以上这三个年度均未能进入前50名:2010年和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分别依次为第7、第22位和第4、第21位,中海油在这两个年度分别居第34、第33位。应该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世界上的排名正逐渐前移,特别是中海油从“名不见经传”到超越一些历史较久的大公司(如美国阿帕奇公司、英国天然气公司其成)。长是相当迅速的。另据“福布斯2000”对2012年世界石油化丁业大公司(包括服务公司)的排名,中围的三大石油公司依次居第7、第24和第146位。按《财富》杂志“财富全球500强”的排名,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依次居第5、第6和第101位。


据2014年7月初该杂志发布的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石化、中石油分别排名第3、第4位(同时也是榜中中国公司的第1、第2名1.中海油排名也大幅上升到第79名。可以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已列入世界以“大”著称的公司之列。


5.2中国两大石油公司与三大著名国际石油公司的对比



表4给出了中国两家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埃克森、BP、壳牌大著名国际石油会司的主要指标。可以发现,其中4项主要指标中外企业都在一个数量级上,数值相近且互有高低:唯在净利润上中国两家公司较低(平均值169.98亿美元)。三大国际公司较高(平均值327.81亿美元):但是在各项指标的人均值上却有着明显差距,很多数值竞相差一个数量级。以中国两大石油公司与三大国际石油公司相应指标的人均值对比:人均销售收入前者平均为80.32万美元,后者平均为544.30万美元,后者为前者的6.8倍;人均净利润前者平均为3.56万美元,后者平均为40.70万美元,后者为前者的11.4倍:人均总资产前者平均为50.43万美元,后者平均为402.44万美元,后者为前者的约8倍:人均油气产量前者平均为4.67bbl油当量,后者为46.72bbl油当量,后者为前者的10倍。


表4数据对比表明,虽然中石油、中石化可以说是国际性的大公司,但至少从人均值所体现的公司效率上看,与埃克森、BP、壳牌等国际一流公司相比还很难说是个“强”公司。


显然,对中国国营石油公司的经营水平应有一分为二的认识。就以2014年财富500强中披露的数据而论,中国排名最靠前的中石化的企业利润,仅为排在其前沃承玛和壳牌石油的55.6%左有:从净利润率来看,排名远在其后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和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分别为21.7%和17.1%.而中石化和中石油仅分别为4.3%和2qdn。应该说,大而不够强在中国国营公司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名列2014年财富500强中的95家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为500强均值的82.4%.为上榜的128家美国企业均值的51.6%。

表4 2011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和欧美最大三家石油公司主要指标及人均值对比

5.3中海油是个较大的“强”公司


表3、表4的各项数据显示,中海油与中石油、中石化有相当大的差异。在职工人数上,中海油比另外两家中国石油公司低两个数量级、比三大国际石油公司低一个数量级。因而中海油规模虽然不够大,但在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总资产和人均油气产量等指标上比i大国际石油公司还要高出一个数量级,即便是差别不大的人均销售收入也为三大国际石油公司平均值的1.3倍。可以说,即使仅在世界50大石油公司范围内比较,中海油也是个较大且相当强的公司。如果注意到中海油近10余年来的快速发展(排名变化仅是其中的一个侧面),看到该公司依靠我国制造的海工设备由浅海向深海、超深海延伸,特别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坚实步伐l6.71,就会对其迸一步做强有更高的期望。


6不同公司职工人数对比的启示


6.1职工人数的巨大差异缘于是否实现了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公司管理体制


研究发现,职工人数少的公司是典型市场经济长期运作的必然结果,也是与石油行业跨国经营的激烈竞争环境相适应的。退一步讲,即使公司由国家完全控股,如果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现代化公司也可能做到职工人数较少而精干。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石油情报周刊》的排名中多年居第1位,其为国家100%控股,在本国完全垄断油气T业上游(仅短期对几家外国大公司开放了天然气勘探区块,但无果而终).虽然该公司职T人数仅5.5万人.但却实现了居世界各公司首位的4026亿美元的总收入。与之类似的还有国家100%控股的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以职工人数1.6万人实现了597亿美元的总收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和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人均总收入分别为732万美元和373万美元,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职工人数多的公司,或者出自典型的计划经济国家(如莳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或者是以“革命”手段强行驱逐外国公司而实现国有化的国家石油公司(如伊朗、伊拉克、墨西哥、委内瑞拉,见表2)。关键在于其未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公司管理体制,而是政企不分、总裁由政府任命、董事会形同虚设,政府把公司视为“提款机”和安插自己人的俱乐部=在一个不讲经济效益,只为执政者服务、吃“大锅饭”的公司里,职T人数越滚越大。久而久之,公司本身就成为一个利益集团,任何触动其现行既得利益的做法(如精简机构和人员),都可能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特别是这些公司又与执政的某些利益集团、与社会上某些得利阶层联系在一起,盘根错节,很难撼动。即使在为实现市场经济而进行的改革中,这个问题也被视为难点,往往不敢认真解决或被推后而“待条件成熟时”再触及。


6.2职工人数过多带来深重的负面影响


这个命题似乎不需过多论述就可为多数人所接受。笔者简单梳理其几宗“罪”:庞大的职工人数带来巨额的人工成本,但人均工资水平却比较低,自以为拿到“铁饭碗”且要求越来越高的工资报酬,公司所承担的冗员已成为沉重的包袱:人浮于事、职权不清,反而造成“一个和尚没水吃”,公司工作效率低下;多余又有某种依持的人成力负能量而影响其他愿意努力工作的人,既然不能真正以业绩评价人(包括必要的二薪报酬).就会造成优秀人才流失,公司失去生存发展最需要的创新精神:在用人上越演越甚的不正之风,助长了腐败且多形成群发窝案。


上述现象在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表现得很典型,有着千余亿美元的总收入却总是资不抵债,致使该公司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导致油气资源丰富的著名石油输出国产量长期下滑,进而使国家经济每况愈下。困境终于使多数人开始接受能源经济对外开放、国家石油公司体制改革的主张,但利益集团间的冲突(包括端了几十年“铁饭碗”的职工和他们的工会)、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影响甚重的民粹主义思潮却使人担心其改革能否顺利落实。


6.3中海油发展道路的启示


以上论述已显示出,至少在职工人数上中海油与中石油、中石化存在一个或两个数量级的差别.中海油在主要经营指标的人均值上已达到一流跨国公司的水平。何以有这样大的差别,这要从中海油成立伊始就走上与国际公司接轨的道路说起。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逐步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高潮。1982年,作为先行先试的海上石油工业对外开放,。作为代表国家与外圉公司合作的执行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f中海油1应运而生。为了顺利进行国际合作,国家给予其一系列特殊政策,从而在当时全国计划经济尚未“破冰”的大环境下,为中海油营造出一个市场经济小氛围,使之从一开始就走上按市场要求组建发展的新道路。中海油在经营上贯彻效益第一、在用人上坚持精简有效原则,因而能严格控制用工总量,调整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形成一支精通专业的“轻骑兵”。在具体做法上,强调“油公司集中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以精干班子决策对外合作和自营勘探开发项目,在按合作条例执行反承包的油气作业中锻炼壮大了一系列的专业性作业(服务)公司。为中外油公司提供支撑服务并包揽公司办社会职能、人员庞杂的“基地系统”的逐步剥离,大为减轻了职工人数的压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中海油能顶住各种压力、克服困难,使上述一方面都得以发展,各自形成了有市场生存发展能力的相对独立的(分)公司。到2000年底,累计上交税款为国家投资的8.55倍,当时保有职工2.1万人.人均利润居全国首位,从而在全国大型固企绩效考评中名列榜首。


客观地说,当时主要从事陆上石油T作的国营石油公司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上述改革,如中石化除全国性的有限公司外,还有部分炼油石化(分)公司也独立上市。其领导人很注意控制人数的增长,当某些下游企业要求增加职丁人数时,更多地是采取中石化内部调动人员的办法,不允许计划外招工。近年来,中石化更是明令禁止所谓“定向培养大学生”的优先录用(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之中存在严重的不正之风).为此宁可因“违反合同”而付出赔偿。公司重视减人增效是中石化职工人数8年间呈现负增长的原因(见表3)。再如中石油在塔里木新探区曾实行写国外油公司类似的新管理体制,甲方(油公司)当时仅有5000人,大量作业实施专业化承包和社会化服务,优选聘用的施T队伍也仅2.5万人。1996年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5.6万元,人,远高于全行业年均7万元/人的水平。社会性服务主要依托地方。其他各油田也有类似作为,、医疗、教育、市政建设等社会职能陆续交给地方。但是,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使得服务公司和“基地”的独立经营、人员剥离遇到些困难,一些老油田出现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改革也在社会多个层面上受到一些阻力,在整个国家出现改革迟滞的大环境下,石油工业的改革、公司向市场化管理体制的转型也处于停顿状态,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我国石油公司职工人员难以精简,甚至某些公司反而持续扩大(见表3)。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国企形式上都建立了内部人事、劳动和考核的新制度,但一方面尚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更重要的是这些制度难以完全落实,不能达到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丁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要求l121。而这些问题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表现也比较突出。


7中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必须触及的问题


7.1调整人员结构,精兵简政是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在我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中,首先要明确按市场规则配置人、财、物等资源的原则。为此,要打破垄断、逐步推行混合所有制和实现现代化的公司管理体制,将投资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管理方(董事会)和经营方(经理层)相分离而实施有效监督,使总公司统一管理下的各类分公司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等。为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配合以上改革,必须实现内部结构和人员的调整、精兵简政,将工作重点和业务骨干向基层下沉,使公司成为高效、灵活、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机整体。显然,体制改革和公司发展中,人员构成的调整、职工人数的精简足终究绕不过去、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7.2专业化重组和分流是职工调整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使油公司和专业性作业公司相分离,这几乎是所有大型跨闰公司都曾经走过的路。这有利于油公司(甲方)和作业公司(乙方)之间的高效合作和透明监督,互相都有在市场上选优淘劣的余地,并以合同实现双赢互利。许多丁作还有专门的第三方——监理清算公司,这就从制度上避免了权力寻租和低效违规作业。特别是经济和石油T业发展到现阶段,越来越突显出科技发展的关键性和推动作用,专业性油服公司(包括装各制造、维修公司)的独立经营,可以大为促进其所从事专业的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有时“一招鲜吃遍天下”,依仗其高效服务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并不亚于油公司。如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等油服公司的排名均进入“福布斯200”、“PEC Energy50”等排行榜的前50名,斯伦贝谢的主要指标还超过了中海油。中海油的中海油服公司,中石油的长城钻探公司和东方物探公司,中石化的胜利钻井公司、中原钻井公司和油建公司等都在国内外的竞争中逐步成长,成为享誉国际的名牌作业公司。中国的大部分油服公司在分离出去独立经营后,皆可获得比之前更快更好的发展,职工生活并未受到影响、甚至有更快的改善。至于有些油服公司暂时竞争力还较弱,那也只有帮助他们在市场中拼博才有出路,总把油服公司揽在“母公司际里,对双方、对石油工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都不利。


其次,专业化重组还涉及到区别对待上(中)下游一体化问题。纵观全球,许多大型跨国石油公司都走上了上下游一体化的道路,这种合乎产业链自然延伸的经营方式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但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即使这些公司已经各自有所侧重,但有时其重点还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在上下游不同领域间有所调整。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中、小公司和部分大型公司的经营却多限于某一两个领域。如在上游有专门搞勘探的公司,产品是储量,将其卖给别的公司集中开发;在天然气领域更强调中游的作用,包括管输、储存和调峰、LNG的液化储运再气化等,这些往往由许多专业性很强的中、小公司分工合作承担。总之,笔者认为复杂多样的市场需要不同公司的存在,多样化的互补才能构成繁荣而富有活力的市场。中国的大型石油公司有上下游一体化的条件和优势,但也不妨视市场需求,因地因时制宜偏重于某一领域或搞一些只经营一两个环节的独立(分)公司。


7.3进一步分离非核心业务


在公司经营中历来存在两种风格或方式:专一性经营和多专业经营。后者强调不拘一格,什么赚钱干什么,在石油史上曾出现过油公司收购百货店甚至马戏团的趣闻。当然,多样化的市场完全可以包容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但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依靠高技术生存的石油工业,显然更钟情于术有专长、精通业务的经营者。笔者认为,石油公司发展的主流方向是加强油气核心业务,这里的“油气”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如“气”可为气体燃料,可包括煤制气,也可包括二氧化碳的开采、利用。如是,则可大量剥离各种非核心业务。笔者赞赏中海油停办并分离新能源公司的做法:随着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不仅可以减少一部分职工人数,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公司绩效水平。


继续剥离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性经营是分离非核心业务的另一项内容。上世纪50—80年代,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限于往往在荒原僻岭建设新油田、新_T业城镇的客观条件,靠“大会战”起家的中国石油丁业往往承担着太多的社会职能.这其中不但有职工的生活环境问题,还有其配偶乃至子女的就业问题。油企历史遗留下的各类问题相当复杂,也成为上一轮改革中的难点,使许多油田处理起来甚感棘手。随若改革步伐的推进,各油田在此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为其创造了较宽松的条件。对于就业和退休这样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完善才能解决。对于新企业新聘职工首先要严格要求不设冗员,并尽量吸纳本系统转岗人员,控制总量。对于老油田、老企业要小步快走,逐步加大人事用_T改革力度,一方面坚持市场体制的用人原则,公平公开地招收员工和提拔干部:另一方面重视职丁中存在的困难,尽可能统筹解决,以减轻甚至消除精简职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精简员工、提高效率、激发员工的贡献和创新精神、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等人事用T_制度改革也许并不是石油T业体制改革中的首要问题,但却是对改革和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绕不过去且较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之一。

(文章来源:《中外能源》)



朋友们有问题请随时留言,多多沟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