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有条件发挥数字人民币的独特优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巨大的机遇。”港交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11月21日举办的第九届岭南论坛上指出,当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由服务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经济双循环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发挥作为金融开放枢纽的重要功能,值得探究。
在巴曙松看来,从法律法规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角度看,发行人民币数字货币可率先推动办公区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现在我们成功推出了跨境理财产品,下一步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发展采购试点范围,数字人民币独特的可控交易和跟踪优势,可以解决现有金融体系可能不容易解决的环节。”
他还表示,大湾区有三套金融监管体系,强化三地的监管协调,进而降低三地资金资产快速流通的法律风险,有利于迅速提升中国的跨境金融监管能力。
据悉,第九届岭南论坛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岭南校友会和财新传媒主办。斯坦福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等多位专家出席,从产业变革、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投资机遇等不同角度出发,讨论新变局中各主体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巴曙松在岭南论坛上演讲 时代财经摄人民币数字货币在大湾区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在演讲开始,巴曙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这里的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是科技与制造业的中心,具有较雄厚的创新基础,而且民营企业众多,市场经济活跃。再加上,这个里三种货币、多个体制并存 ,有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 ,经济开放度高。”
在巴曙松看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在城镇化稳步推进过程中,城市群正成为观察中国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发展是围绕城市群的发展而展开,而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这样一个国内开放程度非常高的城市群。
据悉,2020年广东省新增信贷和直接融资总量均居全国前列,2020年新经济债券市场募资增长64% 。在大湾区里面,香港、深圳、广州等今年的增加值达2000亿以上。巴曙松提供上述数据后指出,疫情之后经济复苏,全国区域差异很明显,大湾区城市群显示了强大的修复力与生命力。
巴曙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由服务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金融业空间分布由香港单中心向港深穗多核心演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业之外,特色金融日趋丰富。巴曙松还认为,在大湾区有条件发挥数字人民币的独特优势。
据悉,2020年10月8日,央行数字人民币(DC/EP)以“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形式在深圳市罗湖区首次推出使用,个人中签者可在罗湖区辖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无门槛消费。
2021年1月,福田区也试点“数字入民币红包”。巴曙松指出,这是无需依赖银行账户的松耦合模式。
巴曙松分析,中国内地仍有高达2亿未曾拥有任何银行账户的农村人口,也可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小额交易,从而实现普惠金融。此外,DC/EP实行可控匿名,这不单有助央行追踪交易并打击洗黑钱等非法活动,同时政策制定者亦能通过这项特性,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落实贯彻执行其他法规。
巴曙松坦言,从深圳的试点看,DC/EP主要定位于小额、零售支付,在罗湖区已有众多商户使用,如商场超市、生活服务、日用零售、餐饮消费等,这说明数字人民币在深圳已经有了较多的应用场景。
他认为,下一步应该尝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借助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的经贸联系。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从国际法律法规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角度,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户或用户,直接借助数字人民币与境内商户与用户交易往来。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人民币数字货币的可追踪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巴曙松进一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和新基建发展需要大量的融资,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区块链平台,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非常大的机遇。
巴曙松称,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需要多元化离岸金融服务和离岸金融产品的支持,在境外特别是在香港国际中心形成一个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突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巴曙松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重大机遇,应提升相应资产市场影响力。他分析,2020年6月份,人民币兑美元兑欧元汇率先后进入升值区间,历史经验显示,人民币进入升值区间往往是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的较好机遇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需要多元化的离岸金融服务与离岸金融产品的支持,通过打通境内与境外人民币资产流动的通道,为离岸人民币提供收益可观的人民币资产,提升人民币吸引力,如推动债权资产跨境转让便利化。
巴曙松还提到,十四五”将是大湾区新基建加速投入的阶段,5G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规建设、数据中心等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部门外,民营部门也在持续加码投入,纷纷掘金大湾区新基建市场,金融科技发展为债权流转提供重要保障。
他进一步表示,强化金融科技应用与监管协调,能推动大湾区债权市场融合。“参照贸易融资简化中小企业外债备案、登记的相关手续,金融科技发展为债权流转提供重要保障,进一步强化其信贷资产流动性,为中小企业降成本。 ”
巴曙松还称,借助绿色金融科技能完善绿色信息的交流互动,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绿色项目目前在国内监管难度较大,可以借助金融科技来建立跨部门的绿色金融信息数据库,促进信息的交流标准建立和强化披露,比如说借助区块链技术来保证绿色经济的真实性。
现场一位在美资银行从事放贷款业务的资深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当下在绿色金融方面,确实存在真实性认证的难题。绿色金融ESG评价系统中,与环境(ENVIRONMENTAL)相关项目还比较好判断,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则比较难以界定。“S、G方面如何体现绿色,如何保障真实性的比较难的。”
此外,巴曙松还提到,金融服务一体化可以借鉴欧盟经验在现有进展基础上建立“单一通行证”制度。他建议,未来可考虑在大湾区推广欧盟的金融机构“单一通行证”制度,允许粤港澳三地监管机构授予本地资格。金融机构拥有“单一通行证”,可以在大湾区自由开展业务,无须展业地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审批。
他还建议,可考虑利用广东的地方立法权,将部分与跨境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香港金融判例法,通过立法转换为大湾区地方金融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也可考虑设立大湾区跨境金融事务法庭,加强广东与港澳在商法领域的仲裁合作,建立高效率的跨境金融纠纷合作调解机制。